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散文
       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沉淀
        时间:2020-10-20  作者:  新闻来源: 【字号: | |

          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,照射在一洞桥村村委会大院;蔚蓝的天空,有几只鸟儿在飞翔;村委办公室收养的两只小狗在吼叫;吱呀一声响,驻村工作队办公室的门被打开,时间定格在8点30分。这就是我的驻村工作一天的开始。

          我是今年4月从市检察院派驻到荣县来牟镇一洞桥村的驻村干部,3月我就已经提前到村里熟悉工作了,到现在也才两个多月,驻村的时间并不长,但是我跟一洞桥村的故事却每天都在发生。在村里,我们开展入户走访、群众来访接待、困难群众帮扶、党的政策学习、开会研讨当前工作、开展农民夜校大讲堂等,按照工作要求,撰写工作周报表、周小结、半月报表、月报表、月小结、驻村工作简报、驻村工作日志,整理完善帮扶资料等。早上六七点起床,有时候晚上一两点还未休息,忙忙碌碌地一整天,充实而富有意义。

          过关斩将 快速融入农村生活 

          初到一洞桥村从事驻村扶贫工作,摆在我面前的就有三大关口:语言关、心理关、业务关,关关考验关关难。

          首先是语言关。虽然都说四川话,但是自贡方言真的别有一番风味,而荣县方言特别是村民们历经几十年沉淀的口音更是让人云里雾里。记得我刚到村里报到的那天,我们村支部书记向我们介绍一洞桥村的村情以及未来的发展,那浓厚的乡音,坚定的语气,自信的语调,我几乎是80%没听懂。村支部书记观察到我的困惑后,马上调整成了一口蹩脚的川普,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我感受到了村干部的朴实与真诚,从那一刻起,我下决心要快速融入村集体,要听懂群众话,才能办好群众事。我慢慢地也总结出了村里方言的一些特点,比如凡是韵母为an的都直接省为n;比如不管是形容人或动物,量词均用“改”;比如“采摘”茶叶叫“讨”茶叶,等等。掌握了这些语言特点,再结合农村实际,我现在几乎已经可以完全听懂了。

          其次是心理关。到村后最先接触到的是村里每个贫困户的档案资料,我看到有不少的贫困户家里有精神病人、智障,又听说有的贫困户思想偏激,怎么都不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……我开始有些害怕,我该怎么跟精神病人接触啊?我又该怎样做才能让大家都头疼的贫困户重展新颜?这些问题在我深入基层入户走访了解具体情况后,一个个都找到了答案。在我帮扶的贫困户向其林家里,我了解到他的妻子是因为孩子去世受了刺激精神失常,家里只有老两口在家,令人同情。虽然我们还是无法跟他妻子进行正常的交流,但我已经不再害怕接触精神病人。因为在这里,“精神病人”不再是一个法律上冷冰冰的名词、概念,而是我见到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,他们有故事需要我们倾听,有困难需要我们帮助,有声音需要我们反映。

          最后是业务关。虽说自己在农村出生,但从小却对农业农村生活并没有多少接触,对农村工作更是没有经验。一洞桥村是以茶叶产业为支柱的大村,但我对茶产业却不甚了解。第一次跟村民一起采摘茶叶,村民教我采茶叶不能用指甲掐,那样会损害成品的颜色和味道,应该用手指轻轻地捏住往上提就好了。我恍然大悟,回到办公室就赶紧查关于茶叶的资料,包括茶叶种植、茶叶管护、茶叶采摘、茶叶销售以及茶叶文化等的相关知识,还向村干部、村民朋友们虚心请教。除了茶叶,还要逐步熟悉掌握扶贫工作、村建工作、农业发展等的相关情况。我开始关心天气对秧苗和茶叶生长的影响,关心贫困户收入增长的情况,关心新一批党的扶持政策,突破业务关,快速融入了农村生活。

          走访入户 努力充当多重角色 

          走访入户是我们驻村干部了解民情、掌握村情的有效方法,也是与民拉近关系、快速融入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,更是发现问题和困难的最直接方式。今年4月建制村调整改革后,新的一洞桥村有46个村民小组,1727户5116人,其中有1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30人。我每天手里拿着入户走访的记录本和笔,与工作队其他成员一同开始一天的入户走访工作。入户走访中,我们充当着调查员、讲解员、速记员等角色。每到一户人家,工作队成员从不同角度对村民家庭情况进行询问了解,耐心细致地对村民不了解的党和政府政策进行宣传讲解,同时还承担着快速记录访谈内容的工作。

          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走访入户是,我第一次到贫困户林德容家,一到门口我就被墙上贴的一张纸吸引了,纸上用稚嫩的字体写着“恩人来了,请进请坐请喝茶”。我问第一书记它的来历,第一书记介绍这是林大娘的儿子小时候写的,现在他都已经上初中了。林大娘说从小就要教儿子的,做人嘛要懂得感恩。我有些感动,一股暖流从心中涌起,那一刻,我突然懂得了一洞桥村的村训“一洞桥村人一辈子不做坏事,只会做感恩的事”朴素而真诚的含义。

          扶贫帮困 致力解决村民难题 

          经过几年的努力,一洞桥村于2017年退出贫困村,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,但是脱贫不脱政策,脱贫不脱帮扶。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、加强沟通联系,我主动添加贫困户微信,建立帮扶联系微信群,一有本地务工信息或相关扶持政策就转发到群内供大家了解,没有微信的就打电话或入户及时告知。根据走访中了解到的贫困户基本情况,我们针对每一户贫困户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和帮扶计划。对于产业发展上升期的贫困户,我们送鸡苗、送饲料、送肥料,送技术上门;对于生活拮据的留守老人,我们送大米、送面条、送牛奶,送慰问到家。

          为了优化贫困户院坝,实现让“乡村美起来”的承诺,这个月初我们帮助贫困户程应清在其院坝前栽种了两棵桂花树。“真是太感谢帮扶单位、帮扶责任人黄检还有驻村工作队对我们的关心了,栽了树就感觉有了希望,坝坝头美起来了我们也更有精神了!”程应清激动地说道。过了一周,我再次入户走访查看桂花树成活情况,程应清忙跑到屋里拿出他的笔记本给我看,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:“我写了一篇表扬信,好多年没写字了,写得不好你别笑话,就是想表达真的很感谢。”这让我有点惊喜和感动。我想,把贫困户当家人,以真心换真心,贫困户又怎么会不信任你认可你呢?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。

          普法宣教 检徽闪耀法治农村 

          驻村两个月,我已经参与了村上大大小小的会议不下20次,作为市检察院派驻的帮扶干部,自然要对法律知识进行宣传。我们开展农民夜校大讲堂,开展党课、法治课宣讲,以村组干部为主体培养法律明白人,指导贫困户养成好习惯。在一次贫困户的培训会上,我给大家就遵守法律恪守道德上了一节普法课,从我的专业和工作出发讲解了农村主要的民事纠纷类型,宣传了检察院支持起诉的职能,告诉村民朋友们:当你们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,不要忘了,检察机关是你们身后坚实的后盾。

          除了普法宣传员,我还承担着调解员的角色。村里的纠纷,大到土地使用权纠纷,小到鸡鸭、花草树木的死亡,件件事情都关系到群众利益。工作队和村委干部一起亲切接待,耐心交谈,全面了解情况,并进行合法合理的调解。解决纠纷不仅是在会议室用温和的语言进行调解,还有的到现场实地了解情况,帮助村委会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难题,指导村民知法懂法守法,还要学会用法律武器解决纠纷。

          “奉献不言苦,追求无止境”这是全国百万扶贫干部的写照,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”便是驻村扶贫干部的追求目标。能够成为茫茫扶贫干部中的一员,投身在田间地头,奋战在脱贫一线,把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原原本本传递给贫困群众,换得他们的幸福和笑容,我深感荣幸与自豪。但愿苍生俱饱暖,不辞辛苦出山林。脚下沾上的泥土,化成真情沉淀心中,这段驻村经历必定会成为我珍藏一生的宝贵财富。

          (作者:石小倩)